欢迎您来到黑龙江省川渝商会!
三地新闻
三地新闻
In the news

今年上半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4天

成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远处雪山清晰可见 摄影 万红灵

锦城蓝,成都独有的色彩。近些年,阳台上看雪山、朋友圈晒蓝天,成为成都人的新爱好。锦城蓝天来之不易,更需全力守护。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1年上半年,按照“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原则,成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1月1日至6月15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32天,同比增加14天;优良率79.5%,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

以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污染管控为重点

统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在上半年的大气治理工作中,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铁腕治气”和“打赢蓝天保卫战”各项工作要求,牵头拟定《成都市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成都市2021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方案》《成都市2021年度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优化调整了重点管控区域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

为推动各项方案措施落地落实,市生态环境局每月调度市级有关部门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和区(市)县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形成工作月报;每周分析近期空气质量情况、提出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对策与建议,印发工作简报。

为扎实开展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了对3204家家具制造企业的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分级定档工作,指导7585家涉VOCs排放企业完成自检自查自测。同时,强化智慧监管,运用卫星遥感、3D气溶胶雷达扫描、VOCs走航等科技手段强化日常监管,及时督导问题整改。

二季度以来,全市统筹开展二季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以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污染管控为重点,实施2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倒逼企业实现污染减排,推动全市二季度空气质量实现改善。4-5月,全市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5天,PM2.5、PM10、NO2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7.5%、23.9%和23.8%。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市局积极开展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提高精准、科学、依法治气水平。目前该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三审,即将按程序印发出台。与此同时,还在全国首创开展了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臭氧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明确并细化应急减排措施,引领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目前,该预案也将于近日按程序印发实施。

聚焦NO2、VOCs深度减排

抓好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颗粒物污染防治

数据显示,尽管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有所增加,但NO2、PM10、PM2.5、O3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仍不稳定,其浓度分别为39、58、35、161微克/立方米,NO2、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8.3%、2.9%,PM10、O3浓度同比分别下降6.5%、21.8%。“针对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不同程度上升,NO2、臭氧污染治理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下半年,我们将聚焦夏季大气治理的主攻方向——臭氧,持续攻坚,全力争取优良天。”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相关负责人说。

以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为主线,成都将聚焦NO2、VOCs深度减排,加快制定印发《成都市2021-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深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研究制定2021-2025年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切实抓好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颗粒物污染防治,全力争取优良天,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省上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紧盯工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严格实施分级分类治理,推动石化、水泥、玻璃、整车制造、家具等重点行业企业争创A级、B级。充分应用小微企业义诊帮扶成果,实施涉VOCs工业园区、企业集群治理和重点企业“一厂一方案”深度治理。

依托科技手段,应用数智环境系统,加强环境数据整合,进一步服务于大气调度、科研、应急。加大VOCs电子围栏、走航观测、雷达扫描、电力监控等成熟科技手段推广运用,强化污染远程监管。

经分析,NO2已成为当前影响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首要污染因子,体现出全市在移动源污染管控方面尚有差距。对此,成都将着重抓好“油”“路”“车”三个方面工作。在“油”方面,强化油气回收监管,打造绿色标杆加油站,并提前2年实施《车用汽油》标准;围绕“路”,将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构筑城市绿色出行体系,2021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率达45%,绿色交通分担率达到65%; 在“车”方面,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淘汰老旧车辆,到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3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例达到4%,******完成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运钞车和营运车辆淘汰,淘汰老旧汽油车6万辆、柴油货车2万辆。

环保科普知识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与温升

存在什么关系?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温升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浓度和温升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同步变化关系;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与全球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之间存在着近似线性的相关关系,全球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越大,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就越高。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将工业化以来全球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控制在1万亿吨碳,那么人类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能够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与1861-1880年相比) ;如果把累积排放量放宽到1.6万亿吨碳,那么只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能实现2摄氏度的温控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地球大气中本身就含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地球上许多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过程也都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本身就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然变率。当二氧化碳(不管是自然释放的还是人为排放的)进入大气中时会被风混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布到全球各地。这种混合过程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尺度上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全球尺度上则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混合的速度很慢(主要是因为地球大气运动主要以纬向为主)。

如果用一个游泳池里面的水量来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用水位高低的变化来代表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变化,那么在没有人为碳排放的情况下,这个游泳池的水位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有雨水进入(代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排放的二氧化碳)使水位增加,而水面蒸发(代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吸收的二氧化碳)又使水位降低。如果把大气中十亿吨的二氧化碳换算成1立方米的水,则大气中所有的二氧化碳就组成了这个面积为25×15平方米、深度为1.57米的游泳池。在没有人为碳排放的情况下,每年有110立方米的雨水流进了泳池,由于泳池的表面蒸发,每年泳池损失的水量也差不多,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泳池的水位是基本上保持稳定的(水位在1.57米左右),也就是说,这种稳定状态下的水池并不会引起全球温升。但是,由于工业化以来产生了人为碳排放,相当于在泳池上面安装了一个“水龙头”,水龙头向游泳池中流入的水量代表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水龙头大约每年向水池中增加10立方米的水,但其中有5.7立方米通过蒸发又流出去了,只有4.3立方米留在了水池中,这相当于每年的人为排放使水位增加1.1厘米,工业化以来的人为碳排放已经累计使泳池水位增加了64厘米,则现在的水位已经达到2.21米。也就是说,正是1750年以来增加的这64厘米水位造成了目前全球相比工业化前超过1摄氏度的温升。未来如果泳池水位继续升高,全球气温也将继续升高;只有当水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人为碳排放为净零,即碳中和),全球温升幅度才会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川渝商会 联系电话:0451-53008888转8011/8012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第六大道4468号 备案号:黑ICP备12000746号 电子邮箱:hljscyshanghui@163.com